家庭教育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中路19号
联系电话:19991933828


家庭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做智慧父母,教优秀孩子——中国父母必修的七堂课(连载一)

发布时间:2020-05-20  作者:鲁鹏程  文章来源:西部教育网 浏览:

 

前 言

       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孩子出生以后,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全新而珍贵的小生命?这是每个父母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为人父母者一生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已经意识到了,却感觉无从下手,又或者在诸多的教育理念中徘徊,不知如何选择,这中间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但最终还是没能把孩子教育好。

       这个结果,原因是什么呢?

       先来思考几个问题: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会有这么多问题?而且问题还越来越多?
       为什么孩子的问题解决了一个却又出来两个甚至更多?
       为什么这么多父母在做家庭教育,而大部分父母却没有把家庭教育做好?
       为什么家庭教育方法、招数越来越多,却还是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
       为什么在很多父母看来,生养孩子很简单,而教育孩子却变得如此困难?
       为什么中华五千年我们这一代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教育效果却是五千年来最差的?
       ......

       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抓住家庭教育的根本。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非常优秀,一个人优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出来的。这里的“教”不是学校老师做的,而是父母在家庭中做的。

       要想做好家庭教育,父母就要有理智的教育观,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应该着眼于孩子人生发展的全局。父母一定要有教育的敏感度、判断力,要懂得怎样教才是彻底有效的、没有流弊的。家庭教育一定不能照搬别人所谓的“成功经验”,也不要凭借着自己的“经验”而“信心满满”地去教育孩子,更不能看到一种教育观念就立即深信不疑,而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对其审视判断,已确认到底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不然,盲目跟进一种教育模式,孩子很可能成为“小白鼠”——实验品+牺牲品。到时候,我们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想当然的,但随后就会感到茫然,因为这样的教育是无效的,甚至是有极大副作用的,孩子是不“买账”的,这就应该引起反思。只有深刻反思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而《孩子优秀是教出来的:中国父母必修的七堂课》则能帮助为人父母者达成这样一个反思和再学习的目的。

       第一堂课 三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最重要

       一般来说,教育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是按照一个人成长的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这三种教育哪一种最为重要的?有人可能认为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正规的场所,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孩子都从各种各样的正规“学校”中度过的但事实上,学校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恰恰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获得成功,获得幸福的人生。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谁家的孩子?真没家教!”在这句话里提到了“家教”这个词,但此处的“家教”所代表的意思跟“家庭教育”还是稍有差别的,它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家庭教养”,也就是说“家庭教养”也被俗称“家教”。没家教,反应出来的当然不是知识不够多,学问不够好,而是由于缺失家庭教养而导致的家风不良。

       “真没家教”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刺耳的声音,只有当一个人无法忍受一个陌生的孩子在公共场合“胡作非为”时,他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显然,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听到这个声音后,一定会或多或少感到不高兴,甚至会跟说这句话的人“理论”一番。为什么?因为这个刺耳的声音是对孩子的否定,更是对孩子父母亲人的否定。尽管这个“真没家教”的声音很刺耳,但它的确不失为对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很好的提醒。

       有人可能会认为,孩子在公共场合闹腾一下,那是他的天性,他不可能老老实实地待着,所以会认为孩子那是活泼的表现。其实,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孩子闹腾、折腾、“胡作非为”的表现根本就不是活泼,而是没有教养。

       案例:有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单看外表确实挺招人喜欢的,但有时候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他的教养,孩子也是一样。

       一天, 妈妈要到单位去加班,因为家里没人看管这个男孩,就把他带到了单位。本来,男孩在办公室里玩得还算好,可突然他叫着要吃棒棒糖。妈妈手上正在检查核对一些样品,就对男孩说:“现在妈妈没有时间,一会儿忙完再带你去楼下买。”

       结果,这位妈妈刚说完,男孩就发飙了,扯开嗓子对妈妈破口大骂,骂声不堪入耳,而且还从别的办公桌上拿起东西砸向他的妈妈。他妈妈当然很生气,就转身要去打他,结果这个男孩就跑开了。等妈妈回头再开始工作时,男孩又回来开始骂他妈妈,还是继续扔东西。办公室有个同事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想去劝男孩说:“好孩子,怎么能这么对待妈妈呢?”结果,这个男孩拿起矿泉水瓶砸向这个同事。

       这时候,他妈妈的脸色已经极为难看了,但好像也很无奈。最终,男孩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样品,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又在上面使劲跺了好几脚......

       令人更加意外的情形发生了----妈妈竟然说:“好吧,走,给你买糖去!”

       妈妈妥协了,男孩胜利了,留下办公室的其他同事都回不过神来了......

       事后,这些同事一致评价这个孩子“真没家教”,这个妈妈“不会教育孩子”......

       类似的场景,可能我们都不会陌生,其实除了“没家教”之外,这位妈妈对孩子的妥协也是有巨大隐患的,买糖,不但没有解决孩子没家教的问题,还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因为孩子以后还会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骂人砸人,以此来要挟妈妈满足他的要求。从本质上看来,买糖的行为,恰恰是对孩子撒泼行为的奖赏,是一种正向的强化,所以后患无穷......

       再说回“没家教”这个话题,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可以适度活泼,毕竟我们不能限制他的自由,不能让他像在课堂上那么中规中矩,但是有教育敏感度的父母也不会漠视他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出现让人“唏嘘”的言行举止。
还有的孩子,到别人家做客时,一去就是一顿乱翻,拉抽屉,开柜子,满屋子乱串------孩子的父母不去制止,主人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但事后总会有一个评价——这孩子真没家教!


       孩子,总归是要有一定规矩的,尤其是在家庭之外,更应该如此。这一点需要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注意。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人家说“这是谁家的孩子?真没家教”,因为这好像就是在骂我们,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人家会这么说。

       针对这句话,我们应该反思两点:

       第一, 这是谁家的孩子?

       看,人家说的是“这是谁家的孩子?”而不是说“这是哪个幼儿园的孩子?”也不说“这是哪个学校的学生?”为什么?很明显,没有规矩的孩子,不被管教的孩子,或不能被管教的孩子,没有规则和约束概念的孩子是家庭或父母“培养”出来的,一般认为与学校无关。学校,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那是教知识的地方,而家里则是教知识之外内容的地方。

       第二, 真没家教!

       前面“这是谁家的孩子?”里有个“家”,而这句“真没家教”里依然有个“家”,可见,孩子没规矩,不懂礼仪礼貌,这是家庭的问题,不是学校的问题。
由此可见,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还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胎儿期,甚至在夫妻怀孕前就已经开始了。当然,更多的人可能认为家庭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如果能从这一天开始注意对孩子进行最好的教育熏陶,那也是不错的,至少比不注意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要好得多。婴儿期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人之初”的教育,在孩子的整个人生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奠基作用,而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后,家庭教育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我们要给孩子理智的爱,所谓“智爱”,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才会有光明。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按理说,我们就更会爱孩子了,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们很多人只有爱孩子的心,却不懂得如何真正去爱孩子。有许多父母、爷爷奶奶用自己想当然的爱,正在一点点地残害孩子。造就了如此之多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自立能力,只会贪图享受,没有爱心,不知感恩,更甚者冷酷无情,伤害亲人。

       案例:2012年3月31日晚,一位中年母亲在上海浦东机场迎接在日本留学的儿子汪某。儿子得知妈妈没有给自己凑够留学的费用时,竟然怒不可遏地用水果刀连捅母亲顾某数刀,结果母亲当场昏迷。

       一位出租司机讲“我们家并不富裕,我和爱人尽一切能力给我唯一的儿子好日子过。我们宁可吃得很差,也常给他买鸡腿。有一天我生病了,爱人看我身子虚弱,就把鸡腿拿来给我吃,让我补充一下身体。突然啪的一声,儿子给了我爱人一个耳光,并吼道:鸡腿是我的!我和我爱人都呆住了,心里难受极了,难道我们为他做了那么多就不值这个鸡腿?”

       类似的有许多------

       家长的艰辛付出,和孩子的自私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古代的家庭中,父母是一个家的权威,尤其父亲,更是说一不二。在吃饭时,都是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这是规矩。可是在今天,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一家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宠着,惯着,把最好吃的,最好玩的,最好用的,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了孩子面前。为了孩子,父母奔波努力,就差把心掏出来给孩子看了。可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他的享受是理所当然,更甚者还学会了伤害父母,眼中容不下父母的存在等等------

       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停下“爱”孩子的脚步,思考一下:

       对父母来说,是不是走入了这些误区?

       只重成绩提升,不重孝道培养;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为了孩子的安全,过度地保护她(他);有求必应,无限放任孩子的欲望;孩子有错不纠,认为“树大自然直”;经常对孩子进行物质和金钱奖励;袒护孩子,让他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不做孩子的引路人,而做他的“仆人”;事事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动手;无原则地迁就孩子,让孩子十分自私;到处夸耀孩子,让孩子变得爱慕虚荣;纵容孩子懒散,生活、学习没规律;舍不得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来说,是不是也走入了这些误区?

       给孩子太多零花钱、压岁钱;只管吃喝拉撒,疏于教育;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来样;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认为那是“可爱”;替孩子承担责任,成为他的“避难所”;子女教育孩子时,横加干涉;经常用物质手段“讨好”孩子;不注重独立性培养,让孩子成了”草莓族“;给孩子特殊待遇,使他不懂得分享;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生活上不敢放手,性格上却敢于放任-------

       以上仅仅是简单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误区,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所步入的误区远比这些多,所以产生的结果更可怕。

       这些误区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吗?

       先说溺爱

       所谓溺爱,就是过分宠爱,表现形式很多,比如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过分迁就、庇护其缺点、无原则地满足其各种要求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是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贪婪、唯我独尊的性格,就是导致孩子独立性差、经不起挫折,他们只会接受爱,却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没有感恩之心。

       再说简单粗暴的爱

       有的父母总是用大骂、斥责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正所谓“因为爱你,所以恨铁不成钢”。又有些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总是把自己的“威严”拿出来,对孩子说话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总以为对孩教育原则是子和颜悦色,孩子就会不知天高地厚。他们遵循的教育原则是:给孩子一个好心,不要给孩子一个好脸。

       这种爱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导致结果就是当孩子有了反抗能力的时候,也会用类似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比如不给父母好脸色、顶撞父母、长时间不理睬父母。这样一来,父母自然会觉得孩子不爱自己了。

       期待过高的爱

       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期望过高,以为这也是对他的爱。

       一位妈妈希望女儿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并打算送她出国深造。为此,她不仅仅未女儿请了当地最好的音乐老师,还把现有的房子卖掉作为出国基金。全家人的喜怒哀乐全有女儿的音乐成绩决定,女儿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在不堪重负的时候给妈妈留了遗言------

       虽然这个女孩的做法很极端,但孩子一旦承载着父母期待过高的爱,成长的快乐就会荡然无存。最后,孩子不但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还因为长期生活在患得患失中而形成不健康的个性。想想看,这种爱是爱吗?

       可见,一旦我们的爱法不对,孩子就无法学会爱我们。他不会爱父母,就很难去敬爱老师,友爱同学,长大后叶不会与同事、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婚后也无法关爱另一半和下一代。如此一来,他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人际关系岌岌可危,事业家庭处处不顺,还怎么能获得幸福呢?

       那什么是真正的、正确的爱?

       所谓“爱”就是用心体会对方的需要。爱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得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需要。比如,他需要鼓励时我们不要责备;他需要安慰时,我们不要讽刺;他需要休息时,我们不要给他加压力;他需要大胆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我们不要庇护;他对人事物疑惑时,我们知道他,给他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我们作为父母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教育敏感度,掌握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真正的需要,让他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爱的能力,让他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种种风险和隐患,我们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却很可能导致孩子“有样学样”地将这个错误延续下去。
 

       面对今天的孩子,面对孩子的问题,谁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今天的家庭教育出来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我们大概都有一个熟悉的场景:做父母的一脸焦虑或一脸严肃的“正气”,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或者批评,或者是训斥------而孩子则是一脸的委屈,一脸的无辜,一脸的不服气------如果我们是旁观者,大概就会“心领神会”——这孩子又不说话了,父母是在“教育”他。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就一定是“孩子又不听话了?”为什么就不是父母的错?

       孩子从出生就跟着我们,就按照我们的“教育”在一步步开始自己的人生之路,那么他出了问题,怎么会是他的错呢?很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指导有了问题。简单来说,孩子是无辜的,而我们才恰恰是孩子所有问题的那个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种种风险和隐患,我们看似一个不经意的错误,却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有样学样”地将这个错误延续下去。

       这就好比孩子是复印件,而父母是原件,当原件有错误时,用再先进的复印设备,也不会把复印件复印正确。所以,只有改正了原件,原件正确了,复印件才会正确。教育孩子,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我们自己有问题,孩子会没有问题吗?

       归根结底,家庭教育这件事,我们是发起者,是主动施教的,孩子会从最开始的无意识被动接受,到后来的有意识主动学习。不管怎么说,他都要从父母身上获取他想要的东西。所以,要多多反思,不要总以教育者的姿态自居,敏锐地察觉问题,果断地改正错误,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会越来越适合孩子的成长。

       父母是孩子问题的根源,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做起。

       不忽视自己的责任

       为人父母,便无法逃脱地拥有了一生都难以推卸的责任,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

       比如,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认为孩子来的不是时候,于是孩子出生后就将其丢给自己的父辈去带,等到了上学年龄,又把他送到学校去管教,平时自己对孩子就只管提供吃喝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点也不上心。还比如,有的父母分工明确,认为教育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缺乏父教,结果使得孩子家庭教育不完整。

       从有孩子那一刻起,教育这个重担就已经落在了为人父母者的肩上,所以不要逃避。即便工作再忙,也应该调整事业和家庭的关系,重心应该落在教育孩子上,否则赚再多的钱,换来的却是一个败家子,这样的未来对孩子、对我们将会是多么的痛苦!

       对孩子要因材施教

       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孩子总会有属于他自己的成就。别人的成绩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参考,毕竟每个人都拥有只属于他自己的成长轨迹。所以,别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孩子出生后,按照他的性格,喜好、潜质,去走适合他的教育之路,正所谓“因材施教”,这样他成长得轻松,我们的教育才有效。

       经常进行教育反思

       其实很多父母成为父母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似乎还什么都没准备好就不得不磨枪上阵了。这没什么,虽然是在摸索着前进,但只要我们肯负责,一切问题都好解决。

       但关键是,正因为我们本身也在摸索,所以势必会问题连连,而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反思,不要觉得自己是父母了,那就不会有错,不管说什么孩子都应该听,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我们的教育也会有出岔子的时候,要及时反思纠正,别等到孩子那边出了大问题我们才悔恨莫及。

       务必注重德行教育

       说到底,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做人的教育,永远离不开德行的培养。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我们要改变一个观念,并不是现代的、时髦的就是好的,教育理念也是如此。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树立孩子可以安身立命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永远自重,以祖上有德为荣,也力争让祖上以有这样好的后代而骄傲。
 

       摘自《孩子优秀是教出来的》 作者 鲁鹏程
 
 

0

上一篇:孩子你不努力,没有人能给你想要的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我要投稿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中路19号
联系电话:19991933828    陕ICP备19024528号
版权所有:西部教育网   技术支持:腾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