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篇文言文

1、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2、盲人摸象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3、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4、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5、

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6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7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8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9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请教高手一篇关于文言文翻译

这是“二十八宿五行消峰法”

二十八宿五行消峰,江西诸法,除郭杨曾风水术外,大部分都采用。其消峰法是以二十四山向与堂前峰峦所对应的二十八宿五行论生克比和关系,即,

比我者,为比助身强,即旺向旺山。

生我者,为父母印授,即相向相山。

我生者,为泄,为子媳,即泄向泄山。

我克者,为财禄,即主财禄。

克我者,为休囚死,即为煞峰。

诸家“风水”术,用地盘立向,而用人盘消峰是错误的,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地盘二十四山向所对应的二十八宿五行不一样。即甲庚丙壬,子午卯酉不一定属火。辰戌丑未不一定属金,寅申巳亥不一定属水,乾坤艮巽不一定属木,乙辛丁癸不一定属土。如:卯为氐土骆,不属火。乙为亢金龙,不属土。巽为轸水蚓,不属木。寅为翌火蛇,已为翌火蛇,亥为室火猪,都属火而不属水。正反映了中国“风水”的复杂性和欺骗性。

原理非常复杂,非专业很难解释。

下面是李澄中《游桃源山记》的原文、注释和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桃源山记

(清)李澄中

①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

②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土人曰:“南峰下故有洞口,其中乃秦人隐处也。前数年尚为深潭,今沙砾日积,已深二丈余矣。”

③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

(《小方壶斋与地丛钞》)

注释

1、外人:外面的人。指人世以外的人。

2、奉使:奉命出使。

3、回道:回归途中取道。道,动词,取道。

4、久之:过了很久。之,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补足音节,无实义。

5、率:一律、一概;大都。

6、斑驳:色彩错杂貌。

7、读:读取。这里指辨认。

8、东上:从东边向上走(爬)。

9、甘洌:也作“甘冽”。甘美清澄。

10、废:荒废;放弃不用的。如宋·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1、扶掖:搀扶。

12、策杖:拄杖。也称杖策。

13、缘:动词,攀缘。现在也写作“攀援”。

14、磴道:登山的石径。

15、侧足:置足;插足。

16、石齿:齿状的石头。亦指山石间的水流。这里指石头。

17、数:读作硕,副词,屡次;多次。

18、平台: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

19、延袤:绵亘;绵延伸展。引申为长度和广度,又指面积。

20、可丈许:约一丈左右。可,副词,大约。许:副词,左右。

21、几:桌案。

22、悬泉:原形容漏壶滴出来的水。这里指瀑布。

23、下注:向下流泻。

24、洑(fú)流:原指回漩的水流。这里是动词。

25、苍沙:青沙。

26、求:寻找;探寻。

27、盖:连词,因为;由于。

28、杳(yǎo):幽深;渺茫。

29、土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即当地人。

30、故:原先;原来。

31、隐处:犹隐居。

32、夫:读作福,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33、恍惚:仿佛;近似。

34、鬼物:鬼;鬼怪。喻指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

35、旨:意义,目的:意旨。

36、高岸:高崖,高峻的山崖。

37、抑:或者;还是。

38、率而:轻率;随意。而,形容词词尾。

39、漫笔:犹随笔。

40、核:查证;核实。

41、所为不知魏晋者:意为“所谓‘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的人们所生活的地方”。所为,即“所谓”。不知魏晋,即《桃花源记》中所说的“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者,……的地方。

42、逃焉:逃往那里。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43、有所:有什么。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45、文辞:亦作“文词”。文章。

46、垂:流传。

47、异词:不同的言论和意见。

48、滋:滋生;产生。

49、惑:疑惑;迷惑;困惑。

译文

我读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时候,文中讲到“桃花源”里面“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狗之声到处都听得见”的景象就如同人世以外的世界,(我却)不曾认为(陶渊明师说)他们是先民的意思。

庚午年秋季,我奉命出使云南南部地区,归途中取道桃川宫。(它的)东边有座桃源山,(我们)从小路进入山中,起初(道路)非常狭窄,(走了)很久之后来到八卦亭。亭子前面有很多古碑,(碑文)都(已经)色彩斑驳,残破不堪,无法辨认了。从东面向上走,(路边)有一块方形大石,是遇仙桥,山泉从桥下流过,泉水特别甘甜清澈,泉水南岸长着很多竹子,岸边有个亭子,现在荒废不用了。于是让两个小童仆搀扶着我,拄着手杖沿着石径攀缘,我在列如牙齿的石路上艰难前行。经过多次折转来到一个平台,长宽约一丈左右,(平台上)有石桌,还摆着三个石墩。东面山壁(一条)瀑布向下流去,然后回旋在青沙石中,寻找《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鸡狗之声到处都听得见”以及“种植桑麻”的地方,大概因为太过幽深渺茫而找不到了。当地人说:“南面山脚下原来个洞口,洞里面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秦人隐居生活的地方。前几年还是一个深潭,先自爱沙砾一天一天积累,已经深两丈多了。”

这里的妇孺没有不知道桃花源的,是因为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流传开的。现在我看这里的遇仙桥、石床和石桌,就好像是鬼怪一样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这些难道真是陶渊明所说的地方吗?而且溪水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想问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渔民弃舟登岸”的地方也没人知道,这里不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记述的地方是毫无疑问的,难道(是因为)高崖变成山谷,山谷变成山陵,古今变迁而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吗?还是(因为)陶渊明好奇,偶尔听说了这样一个地方,于是随意走笔,并未查证核实它的是实际情况呢?又或者(是因为)痛惜“义熙之乱”(义熙之年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想找到一个所谓“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的人们所生活的地方而逃往那里,同时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寄托的感慨呢?既然这样,那么士人和君子们想凭借文章流传后世,本来就应当确实有所依据啊。(千万)不能只逞(自己)一时之快,而让传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使后人产生困惑啊。

本文来自作者[安春]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2333.html

(32)
安春的头像安春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安春的头像
    安春 2025年09月18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安春”

  • 安春
    安春 2025年09月18日

    本文概览:1、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

  • 安春
    用户091808 2025年09月18日

    文章不错《翻译一篇文言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