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跨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但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生、家长万分苦恼。原因是学生没有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过渡。如何做到小学到中学数学学习的自如衔接,如何让初一学生更快地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我觉得应该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和学生数学方法的培养。

一、产生学习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1.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进入中学,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课程增加了,学习时又易把中、小学知识截然分开;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强弱不了解,教学时起步点把握不准,造成中小学教学脱节。课程的增多使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管理也不及小学那样细致入微,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了约束,不认真学习而掉队了。

2.对教师教法的不适应。小学生在记忆和思维上以机械记忆和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见解多次重复。到初中后,学科内容增加,学习内容越来越抽象,教师教学进度加快,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大,致使学生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

3.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小学由于课程少,内容单一,反复训练、死记硬背大多能提高学习成绩。中学则要求搞好预习、记笔记及进行复习,自己归纳小结。显然,刚进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掌握初中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应对策略

1.重视知识内容的衔接。初中代数内容孕育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刚接触代数时,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重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由字母表示数,而且突破了小学教材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局限性,由于其抽象性进入到更高层次,所以学生学起来更加困难。为了使学生尽快接受新知识,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基本内容在小学教材中相应的分布。

教学中,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先复习与之有关的小学数学知识,找出相同之处,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有关知识进行类比,这样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例如在讲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时候,可以把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应用题类型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现在所要学的一次方程的应用是小学应用题的延伸,是在小学列算式的基础上到现在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从而做好衔接。

2.重视教学方法的选用。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为主。所以初一教师讲课时应多采用提问卡片、实用教具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课要讲得细致,不能过多、过快,有时要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听明白为止。教学中要妥善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及时。根据学生集中注意力较短的特点,要及时练习,动手动口,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维。如果一堂课的新知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那么练习可以相应地穿插其中,讲讲练练,把整节课分成几个“回合”。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形式单调而引起的大脑皮层的过早抑制。

总得来说,要在学生对概念的正面理解较清楚和相对稳固时再举反面例证,避免正误混淆,适得其反。

3.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整个初中的学习生活、几何的出现都感到新奇,对数学学习怀有热情。所以初一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会,珍视这种感情,使之由肤浅、短暂的特点转入深入、专一,从而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稳定下来,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产生愉快的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教材内容,不能太多、太深,步子不能太大。对难度较大的材料,要尽力化难为易,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也要注意,内容不能太少、太易,学生感到学不到东西,用不着积极努力,不会有成功感。要指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概括出数学的概念,发现规律,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使他们享受发现的快乐。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运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的内容,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课后要及时消化,弄懂课堂尚未解决的问题,不留“后患”。

要及时复习,增强记忆。六年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记忆的方法指导,逐步由机械记忆向理性记忆过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数形结合,尽可能寻求直观形象来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总之, 小学初中衔接阶段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方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中小学的衔接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紧张、难忘的中小学学习阶段成为学生培养人格、塑造人生的重要阶段。

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的过渡和衔接教学 初中数学优质课过渡语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发现小学生升入初中后,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会骤然下降,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与学习环境的变化,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引导七年级学生尽快熟悉初中数学的教学法、增强自制能力、顺利渡过衔接关,是我们每一位初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现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内容上的衔接七年级数学涉及的数、式和方程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1、引入负数,区别有理数与算术数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而负数的引进尤为关键。在进行负数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例如,如何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让学生了解解决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进而让学生理解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难点。2、引入字母,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引入字母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简单明了,方便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列举小学学过的例子,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v=s/t.正方形周长公式L=4a等等。再者要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许多学生由于对字母a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经常错误地认为-a一定是负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弄清楚符号-的三种作用.①运算符号,如5-3表示5减3,2-4表示2减4;②性质符号,如-1表示负1,5+(-3)表示5加上负3;③在某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该数的相反数,如-3表示3的相反数,-(-3)表示-3的相反数,-a表示a的相反数.因此 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a所包含的意义。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在小学解决应用问题采用算术解法,而中学需用代数解法(列方程).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设法通过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数解法是把所求的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另外,算术解法较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用算术解法,而对用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找相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最好用代数解法,只要找出相等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二、教法上的衔接1、承上启下,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七年级数学前三章的知识基本的几何图形有理数及有理数的运算是以小学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为基础的.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部分内容又是从初中数学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2.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1)循序渐进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七年级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往往对中学的教学法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直观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由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讲解相反数的概念可采用如下顺序A.先观察这些数字的共同特点。B.再观察这几组数字本身的特点:只有符号不同.C.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相反数的概念.(2)前后对比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与他们在小学学过的算术数的运算对比着讲解,既说明它们的相同点,更要指出它们的不同点,揭示各自的特殊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同时避免与算术数运算的有关知识混淆.(3)开拓思路七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例如:学生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三、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刚从小学升上七年级,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初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初中数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总之,从小学进入中学学习,是每一个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知识上的一个较大的跨越,而我们每一位七年级的教师都在这个跨越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由小学到中学的衔接,对帮助学生建立完善而有序的知识结构和高效化学习方法有促进作用。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一重要转折点,多数学生都会不适应。进入初中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科目增多,老师增加。他们习惯小学班主任一个人管理,如今面对七、八位任课教师,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少数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为自卑,由积极变为消极,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学习,成绩不稳定,甚至过去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下降很厉害。初中阶段是中学打基础的阶段,而初一则是这一基础的衔接阶段,在这一时期若不加以重视,就会给后继的学习增加很大障碍。

 一、做好入学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小学与初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这里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的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中数学的学法。因此,初一开学可不急于上新课,应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功底、介绍必要的学习方法,做好新课的铺垫,逐步理顺关系以适应新课程的学习,就是说起步慢一点;新课要扎扎实实,尽可能做到以旧引新,以新补旧。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新知学习的联系点。新知识和经验、新知和旧知、新知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安排的内容适度,不能繁杂,线条清晰,面向全体学生起点不要太高,初一数学里有些知识看来是相当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如果起点高、起步快,学生就经历不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不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教学中要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急于求成导致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问题稍复杂一些就会不知所措。所以说我们要起步慢、起点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要使他们在对数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实行分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绝对值、有理数等,对初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太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点:(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联系旧知识,特别注意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2)要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3)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反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三、明确行为规范,形成学习习惯

 小学生刚升入初中,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对于数学课而言同样很重要。一个思维活跃、善于动脑、踊跃发言的学生,学起数学来定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多年初中教学,我认为进入初中的学生应养成几个习惯。(1)养成提前预习、主动自学的习惯。预习是自学的开始,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是将教材内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我们应多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法则的题目,再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2)养成专心听讲,乐于思考的习惯。我们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无论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公理、定理和法则的理解。(3)规范作业,强化训练。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中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解题格式不规范、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为此,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以身作则,即教师在解题规范上做好示范;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养成自觉订正的好习惯。

本文来自作者[青寒]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2871.html

(27)
青寒的头像青寒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青寒的头像
    青寒 2025年09月21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青寒”

  • 青寒
    青寒 2025年09月21日

    本文概览: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跨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但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生、家...

  • 青寒
    用户092110 2025年09月21日

    文章不错《浅谈如何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