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地方戏是如何形成的?

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晋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淮剧、秦腔、河北梆子、川剧、吕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我国现存地方戏260余种。正是数量庞大、底蕴丰厚、参与者众的地方戏,成就了我国作为戏剧大国的地位和称谓,得到了国家及各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务院2015年7月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1条中,直接涉及地方戏的就有4条,包括开展地方剧种普查、建设数据信息系统、实施保护传承工程、加强剧目人才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时过近四年,我们大可以将地方戏在“十二艺节”上的表现,视为“若干政策”实施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并相信随着“若干政策”的持续施为,地方戏将在中国艺术节上焕发更大的活力,展现更美好的风采。

众所周知,地方戏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一方面,地域宽广、民族众多、交通不便和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状态,使方言、民俗、文学、艺术等地域文化品种呈现极其多样的面貌;另一方面,经过漫长的大一统时期和普遍的系统性教化,不同的地域文化拥有着大体相同的文化底蕴和基本相通的审美取向。地方戏作为集方言、民俗、民间文学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正处于上述两个方面之间,并随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剧目、技艺、演出、市场等各领域不断发生交流、竞争、融合与演变。这个进程曾经十分缓慢,但在上世纪初开始提速,于上世纪中后叶发生巨变。由于现代中国的社会形态由农业乡村为主向工商城市为主转型,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地域差异的迅速消减,使众多地方戏剧种加速了或消亡、或整合的进程。

从总体趋势看,许多地方戏的消逝已无法避免,但从具体情况看,有的是因自身活力耗尽的自然消亡,有的则是经过相互作用后的自然合流,其结果大致是扩大而非缩小了影响。

对前一种情况,应置于“非遗”的构架中加以保护;对后一种现象,则应尊重客观规律,理性看待,乐观其成,顺势而为,不应作过多的干预。必须看到,地方戏绝不仅是属于地方的,更是属于全国的,就像戏曲绝不仅是属于过去的,也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看,地方戏维护其“地方性”固然十分必要,但从弘扬与发展的要求看,地方戏追求其“全国性”更是极其自然的。事实上,从没有不想获得全国性影响的地方戏,只是各剧种的能力、条件、机遇及努力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不同而已。回顾历史,所有获得过全国性影响的地方戏剧种,都无一例外地发生了原生态淡化、地方性消减的现象。

这在“十二艺节”的地方戏作品中也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存在着。保护绝不等于保守。地方戏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戏”尤其是原创的作品,来把握一个既保有地方性特征,又尽可能体现全国性追求的“度”。

地方戏的“地方”,主要指剧种流行的地域大小,包括专业团体、从业者和观众的数量多少。业内有“大剧种”和“小剧种”之分,其意大略相同。以豫剧和苏剧为例,豫剧流行的省份多达十几个,远至新疆、台湾都有专业的院团;国有和民营剧团总数近2500个,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粗略统计的观众达3000万人,以上数据均为地方戏之冠,不愧“全国第一地方戏”之称。

苏剧发源于苏州,仅流行于吴地,剧团仅1个,从业者不足百人,是真正的“小剧种”。许多剧种彼此影响、互相作用,其中,“大剧种”在拓展影响的过程中,既会挤压当地“小剧种”的生存空间,也会被地域文化所异化而生成新的剧种,比如秦腔发源于陕西,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在其向东推进时如植物分蘖般生成了许多属于当地的梆子戏。此次获奖的河北梆子(《李保国》),便是约两百年前秦腔在河北的变种。

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发热议,1月28,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如何理解“阳刚之气”?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才是最该被关注的。

该提案一答复,就引发各种网友讨论。在热搜评论中一网友写道“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对人和事的担当和责任感,才是最主要的。女孩越来越强不是什么坏事,男孩从小被保护太好,成了一辈子都长不大的巨婴,才不是什么好事儿。健康的体魄固然重要,健康的精神和心灵也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撰文认为 ,仅仅从气质上判断男性“女性化”这个问题,未必能准确把握这个问题。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当然有性别的因素,在当下,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说法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现在争议性的核心问题。因为,男女两性在当代已经没有在传统社会上那么“泾渭分明”的状态。

增强体质是非常重要的。但绝不应该只属于男性。仅仅要求男性增强体质。而应该是全民的事。不要再谈什么“女性化”,你可以说“柔弱化”,但是“女性化”这一类带有性别刻板印象、歧视的话语真的是太糟糕了。

将女性撇在一边,单独讲男性应该如何如何,而且讲的还是三百年前老一套,“女性化”,这种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词汇,也亏的他能够说出来。我认为“阳刚之气”应该是一种正面的力量,具备突出的、优秀的性格和品质,如自信、坚强、勇敢、果断、大方、关爱等,这些都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现今,社会主流教育界普遍主张男孩应该散养,通过运动和实践来磨练阳刚之气,而且,培养阳刚之气必须从小开始,对于成年人来说首先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魄,这样才会孕育出阳刚之气;其次,多接触一些有阳刚之气的形象,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自信。阳刚之气,是中国男子的正直性格的表率,也是中国从古到表现出中国脊梁的精神,而绝非仅仅肌肉块头的表现。

总之,搞男性“男性化”就是片面,全民拥有阳刚之气我认为非常棒。

本文来自作者[哈金鑫]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332.html

(21)
哈金鑫的头像哈金鑫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哈金鑫的头像
    哈金鑫 2025年09月07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哈金鑫”

  • 哈金鑫
    哈金鑫 2025年09月07日

    本文概览: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晋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淮剧、秦腔、河北梆子、川剧、吕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

  • 哈金鑫
    用户090710 2025年09月07日

    文章不错《各地的地方戏是如何形成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