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基本含义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之一,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表示的含义

惊蛰是24节气之一,其时间通常为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惊蛰时节,春气萌动,温度回升,春雷阵阵,春雨淅沥,大自然焕发生机,一年春耕也由此开始。惊蛰的风俗有祭白虎化是非、打小人去霉运。

一、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时用纸绘制白老虎,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二、打小人去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打小人的意思。

惊蛰的气候变化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惊蛰,伴随着气温大幅回升,春天的势力范围也随之明显扩大。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入春进度区别较大,在惊蛰期间,春季版图明显北扩,从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扩展到河南北部、陕西南部一线,至此,南方大部步入春天。北方大部虽然还处在冬季,但也会温暖许多。

惊蛰代表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孝经纬》:“雨水后十五日,斗(北斗星)指甲(方向),为惊蛰”。从惊蛰起为卯月,卯者,茂也,言阳生而滋茂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春雷预示着生长的季节开始了。

惊蛰历史渊源: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

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初动,发声启蛰,万物复苏萌发。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

本文来自作者[语蓉]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3806.html

(34)
语蓉的头像语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语蓉的头像
    语蓉 2025年09月22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语蓉”

  • 语蓉
    语蓉 2025年09月22日

    本文概览: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24节气...

  • 语蓉
    用户092209 2025年09月22日

    文章不错《惊蛰的基本含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