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著名的3大百科全书是哪3本?

1、《美国百科全书》

《美国百科全书》于1829一1833年问世,初版13卷,是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在英语百科中,其内容的权威性仅次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著名英语三大百科全书A、B、C中之A。

《美国百科全书》经多次修订、补充,1912年曾以The Americana的书名发行,1918一1920年间,在编辑赖纳斯的主持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补,扩充到目前的30卷,《美国百科全书》的篇幅此后基本上固定下来。

2、《不列颠百科全书》

《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英语世界俗称的ABC百科全书之一。1771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出版。共三卷。以后不断修订出版。1941年版权归美国芝加哥大学所有。

现由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世界各国、各学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其撰写条目。该书囊括了对人类知识各重要学科的详尽介绍,和对历史及当代重要人物、事件的详实叙述,其学术性和权威性为世人所公认。2012年3月宣布停印纸质版,将全面转向数字版。

3、《科里尔百科全书》

科利尔百科全书简称EC,为著名英语三大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ABC中之C。 其历史较短,是美国科利尔出版公司1949年创编出版的,现出版者为美国纽约麦克米伦教育公司。

共24卷,是二十世纪新编的大型英语综合性百科全书。不仅可指导自学者学习,也可满足有关学科专业人员的知识深化的需求。科利尔是英国的著名出版家。

扩展资料:

《科利尔百科全书》适用对象广泛;材料新颖及时;参考书目的编选为各家百科全书之冠;分析索引范围广泛。全书2100万字,插图丰富,约1.7万幅,包括少量多层醋酸酯透明插页,可读性强。

23000个条目根据字母相比排列,其中,社会科学占20%、人文科学30%,科技15%,地理和地区研究35%,并着眼于普通人日常感兴趣的主题以及实用的现代题材。

《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产物。1768年,爱丁堡的书商和印刷工人科林点麦克法卡尔和雕刻家安德鲁点贝尔决定以“绅士协会”的名义出版一部为学术和启蒙服务的百科全书。

他们聘请了当时28岁的学者威廉·斯梅利,让他编辑一部三卷、共100章的《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于1768年12月出版,售价六便士,1771年三卷全部完成。这部百科全书以字母顺序排序,共2391页,包括160幅铜板雕刻,全部出售量为3000套。

《美国百科全书》在选收内容上的特点是:虽称“国际版”,但内容仍不免偏重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人物和地理资料;人物条目和科技内容条目篇幅较大;历史分世纪设条,给读者以全世界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世纪总览,提供完整的历史背景情况。

百度百科-科利尔百科全书

百度百科-不列颠百科全书

百度百科-美国百科全书

“没有任何化石或者实质的证据把人类与猿类直接连系起来。”《科学文摘》,90页

要是你查阅一下教科书或百科全书有关“人类进化”的资料,就常常会看见一幅插图,描绘着几个生物,插图的一边是个弯腰曲背的类猿生物,在它前面的生物腰背一个比一个挺直,头颅一个比一个大,而最前面的就是个直立的现代人。教科书和百科全书这样描绘,加上传媒对找到“失落环节”的消息大事报导,让人觉得人从类猿生物进化而来这说法是有充分根据的。这说法真的建基于真凭实据吗?

卡尔·斯蒂芬(Carl N. Stephan)是法医人类学家,任职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解剖学系。他在2003年说:“人类早期祖先的面貌是无法客观地重塑的,重塑出来的面貌也无法被客观地验证。”他认为,科研人员参照现代猿猴来重塑人类祖先的面貌,“很可能严重受偏见影响,有极大的偏差,没有任何重要性”。他的结论是什么?“早期猿人面貌的任何‘复原像’大概都有误导成分。”《Science and Justice》, Vol. 43, No. 4, 195页

“这些模型身上的毛发、皮肉都是凭想象加上去的。对于史前人类的肤色,毛发的颜色、类型、分布,五官的形状以及面部的轮廓,我们完全一无所知。”《种族生物学》,135和151页

“绝大部分美术构思都是基于想象而不是基于证据的。美术家只好创作出半猿半人的生物来。标本越古老,他们就把它造得越像猿猴。”《科学文摘》,41页

实际上,《新科学家》周刊报道说:“化石材料中并没有足够证据使我们的理论越出狂想的范围。”所以,正如科学家希钦(Francis Hitching)所说,“猿人”其实“在各方面纯属虚构,是全然捏造的”。《长颈鹿的脖子》,224页

展示人类怎样进化的理论性系谱图上,往往布满了以前受人接纳、现在却已经被人抛弃的“环节”。《纽约时报》一篇社论说,进化论研究上“任由猜测的地方那么多,以致有关人类由来的理论每每使人认识论者过于理解论题。发现了新头骨的人似乎总是把人类的系谱图重画一遍,将自己的发现放在正中央直指人类的那条线上,而别人发现的头骨,就推到旁边指向空白的线上。”

《科学文摘》月刊中提到“缺乏一个过渡环节来解释现代人怎么会相当突然出现”。《新闻周刊》说:“人、猿之间短缺的环节不过是成套先后有序的幻影动物之中最瞩目的一个而已。在化石纪录里,环节短缺才是通例。”

人兽之间的巨大鸿沟把进化论者难倒了。这道鸿沟到底有多巨大?关于这个问题,请看看进化论者本身的意见。

进化论者科尔巴利斯(Michael C. Corballis)评论:“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之间的连系显然中断了。灵长目动物的个子同人一样大,但出乎我们的意料,人脑的体积竟然比它们的脑子大两倍。”

《生命升华》说:“每当我们细心想想,试问进化过程又怎么可能产生审美眼光,怎么可能叫人热爱真理、满有怜悯、爱好自由呢?最重要的是,人类的精神领域广阔无际,这一切都令我们大惑不解。”

《大英百科全书》指出,人的脑子“具有极大的潜在力量,远超过人终生所能发挥的”。此外,有人说人的脑子能负荷目前任何数量的学问和记忆,以至这个数量的十亿倍!但是进化过程又有什么理由要产生这么多余力呢?一位科学家承认说:“事实上,生物身上赋有一个到现在还没有学会怎样使用的器官,这种情况就只有这么一个例子。”他接着问道:“这个情况又怎能与进化论最基本的假设吻合呢?假设就是:物竞天择的过程是逐渐的,每进一小步,就赋予那个生物一种起码而可以量度的有利条件。”他补充说人脑的发展“是进化论最无法说明的环节”。《The Brain: The Last Frontier》 ,59, 69页

彼得·罗素在《脑之书》中写道:“我们对人脑了解越深,就越意识到它的功能和潜能远远超过以前的臆测。”

人脑为什么具有这么巨大的潜能,是人未加以充分利用的呢?举个例说明:如果你只想运载一小铲沙,又何需制造一辆大货车去搬运呢?

脑子重1.4公斤左右,含有100亿到1000亿个神经元。专家说在众多的神经元中,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每个神经元能够跟多达20万个别的神经元沟通,脑子的沟通线路错综复杂,数不胜数。这还不止,《科学美国人》说,“每个神经元本身就是一台先进的电脑”。

进化过程为什么要替原始的穴居野人,甚或现代的有识之士,“造就”一个具有无穷潜力的器官供千秋万世之用呢?进化论无法对这个问题提出合理的答案。

正如古人类学教授安东尼·奥斯特烈(Anthony Ostric)说:“我们无法看出生物、社会或文化的力量或过程如何能将任何一种类人动物变成人。”他认为人在身体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独特天性看来形成“一道将人和其他所有动物分开的无法超越的鸿沟。”

圣经说:“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把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一个活人。”(创世记2:7)

按照《世界书籍百科全书》“构成生物的一切化学元素均存在没有生命的物体中。”换句话说,构成活的有机体,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基本化学物也存在于地本身地中。《纳米医学》说,人体由41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包括碳、铁和氧,这些基本元素全都可以在“尘土”或泥土中找到。因此,人确实如创世记所说,是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的。

“根据圣经,亚当和夏娃是全人类的始祖。这个已传讲了几千年的故事,跟今天的科学发现不谋而合:地球上的所有种族都同宗同源。”《人类的种族》,3页

“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了长久以来各大宗教所说的:所有种族的人都源自共同的祖先。”《人类的遗传》,23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物种,是同一祖先的后代。”《种族暨种族歧视宣言》

“所有的人,尽管外表彼此不同,其实全都是一个单一实体的成员,在一处地方会有十分相近的起源。人类有一种生物学上的同胞关系存在,这种关系比我们所感受到的深刻得多。”— 古尔德(Gould)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

圣经特别谈到年代计算,并且提供了一连串记录,让人能够计算出人类历史的起源。例如,人可以算出上帝是在公元前4026年创造亚当的;大约2000年之后,亚伯拉罕出生;而耶稣就是在再后的2000年期间降生为人的。

须知关于人类在地球上的事迹,真正可靠的证据不在于几百万年之间,而在于几千年之内。比如说,我们在《地球的命运》中读到:“仅仅六七千年前文明开始出现了,我们也就建造出一个人的世界。” 《过去两百万年》说:“人类留下书面纪录,不过是最近5000年的事。” 《新不列颠百科全书》说:“人类早期的文字记录,就是我们惟一能找到的语言化石,最早只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化石纪录表明现代人是在地球上突然出现的,而可信的历史纪录也公认是近数千年才有的,这两点与圣经所载有关人类在世的年代学资料吻合。

“我们手上的所有确凿证据,不论是创世记、考古学,还是远古的传说,都证明人类最早的家园就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远东的文明,不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比不上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那么源远流长,皆因美索不达米亚堪称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巴比伦尼亚有关创世记的新发现》,28页

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及人和其他民族都普遍相信有一个最初的乐园,这个乐园后来因为人犯罪而失去。许多记载都提及一棵生命树,吃了这棵树的果子就可以享有永远的生命。因此,人类还记得在伊甸园里发生的悲剧。

本文来自作者[咎子睿]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3814.html

(30)
咎子睿的头像咎子睿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咎子睿的头像
    咎子睿 2025年09月22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咎子睿”

  • 咎子睿
    咎子睿 2025年09月22日

    本文概览:1、《美国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于1829一1833年问世,初版13卷,是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在英语百科中,其内容的权威性仅次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著名英...

  • 咎子睿
    用户092210 2025年09月22日

    文章不错《世界最著名的3大百科全书是哪3本?》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