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什么样的修行人不是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
印光大师 开示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
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子是魔王眷属,完全不是佛法乎!今之此种,到处皆是,而无目之人,如蝇逐臭,乐不可支,亦只可随他去了,因彼势盛人众,已丧心病狂,劝之必致反噬,故劝人亦只可劝其可劝者耳。望有识之士,当以佛经、祖训、戒律为鉴,识其正邪,勿堕魔网,否则险不可言。
一、凡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
二、凡自称,或通过他人透漏,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
三、凡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大谈感通,编造鬼神故事、佛菩萨显像、授记,吸引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四、凡不修实行,专门做破血湖、还寿生、寄库、超度等佛事,谋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五、凡不劝人精进,自修了脱生死,谎称有妙法送人往生者,不是善知识。
六、凡以种种苦行、自我伤残,妄称代众生受过者,不是善知识。
七、凡以弘法利生为借口,巧立名目,控制信众,骗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八、凡自称有奇法异能,可以为人借寿,让人立刻致富,诓骗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九、凡已皈依佛门,仍行外道,敛财灭法者,不是善知识。
这里有说 佛说:“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世尊开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辨别善知识与恶知识?
哪些是善知识,哪些是恶知识呢?世尊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从做人态度、待人接物和处世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尸迦罗”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当然,世尊所讲的“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人行正道的人;“恶知识”则是品行不端、会误导他人的人。本文所说的“善知识”,意为好知识;“恶知识”意为坏知识。实际上,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头脑中的好知识比较多;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他头脑中的坏知识比较多。人与知识本是一体的。
(一)从做人态度方面辨别
在做人态度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
( 用现代语言来说:第一种恶知识是,内心不怀好意,却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比如小人给别人出歪点子,挑拨离间,都属此类。第二种恶知识是,当面说人好话,背后说人坏话。也有当面赞成、背后非议之意。第三种恶知识是,在人前装着忧愁苦闷的样子,背地里却暗暗高兴。比如某些男子看准女子心软,装出为了爱情痛不欲生的样子,或者做了错事,痛哭流泪地跪在地上道歉,都属此列。因为这不是出于诚心,而是运用计谋。对落难者装出同情的样子,心里却暗暗高兴,也属此列。第四种恶知识是,表面装出很亲密的样子,心里却藏着某个损害对方的诡计。)
在做人态度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彸忧解之;四者见人贪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
(用现代话来说:第一种善知识是,表面好像很生疏,心里却希望对方好。也就是暗中帮对方的忙,却没有讨好的意思。第二种善知识是,当面直言相劝,背后说他好话。第三种善知识是,当别人染上病痛、惹上官司或遇到困难时,尽量为他排忧解难。第四种善知识是,对爱占小便宜的人,没有厌弃心理,仍然愿意帮助他获利。比如那些小生意人,老想在价格上占点便宜。心眼好的人就会想:他们赚钱不容易啊,既有房租、税收的负担,生意也不好做。心里这样想,还是买他的东西,权当做善事。这种悲天悯人之心,就是一种善知识。)
(二)从待人接物方面辨别
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难谏晓教之作善,故与恶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掩子为厚。”
(意思是:第一种恶知识是,不听劝告,教他多做好事,他偏要跟坏人来往。第二种恶知识是,教他不要跟爱喝酒的人为伍,他偏要跟人吃吃喝喝。佛家把酒视为一大戒,是因为酒能乱性,杀生、偷盗、*邪、妄语等诸恶常因酒而起。第三种恶知识是,教他遵纪守法讲规则,他偏要惹事生非。第四种恶知识是,教他跟好人来往,他偏要跟狐朋友狗友混在一起。)
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见人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
(意思是:第一种善知识是,看见朋友贫穷困窘,就想办法帮他维持生计;第二种善知识是,不跟朋友斤斤计较。第三种善知识是,经常跟朋友保持联系。第四种善知识是,常常将朋友记挂在心。)
除此之外,还有四种特殊情况下的善知识:“一者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之,於後解决之;二者有病瘦,将归养视之;三者知识死亡棺殓视之;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
(一是朋友被官府追捕时,应该帮助他躲藏,然后设法为他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在专制时代或许可行,在当今法制时代是行不通的。二是朋友老病无助时,当予以赡养。三是朋友死后,当亲往吊唁。四是朋友死后,当照看他的后人。)
(三)从处世风格方面辨别
在处世风格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意思是:第一种恶知识是,稍加冒犯便勃然大怒。第二种恶知识是,有急事让他去办,他却拖拖拉拉。第三种恶知识是,别人需要他帮忙时,他就躲过一边。第四种恶知识是,亲友死了他却不去吊唁。)
在处世风格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
(意思是:第一种善知识是,别人发生矛盾时,设法劝阻,以免引起争斗。第二种善知识是,别人想学坏,他设法劝止。第三种善知识是,对方懒惰,不理生计,应该劝他勤于劳作,赚钱养家。第四种善知识是,对方不爱学习正道,应该劝他勤于学习。当然,世尊所说的“经道”,是指佛经和佛道,也可引申为其他经典和道理。)
最后,世尊说:“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世尊以上所讲的只是一般的做人道理,他却说自己因为这些方面做得好,所以“自致成佛”。 转自地藏论坛
本文来自作者[凝珍]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626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凝珍”
本文概览:印光法师:什么样的修行人不是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印光大师 开示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
文章不错《印光法师:什么样的修行人不是善知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