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并非不能回乡(难道思乡就一定得回乡么?)。
《诗薮?内编》中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为盛唐句的代表。诗人刚刚登进士第,漫游江南,不免有春风得意,舟行也健之感。在诗人的笔下,也有乡思,但乡思与人的胸襟相比,只是淡淡的一抹。壮观的时代,得意的诗人,才能有这样的诗句,才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象。
[解说]这首诗是诗人在长江上旅行时写的。诗的前两句交代旅途所至,中间四句描写长江的浩大水势和日出时的景象,十分壮观。最后,诗人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工整跳脱,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出”和“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寓情于景。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束全诗,与首联呼应。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乡思愁绪。全诗脉络贯通,连化无迹,神韵超玄,气概闳逸,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美。
[诗文翻译]
我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开阔,顺风行船,船帆儿端端正正地高悬着。一轮红日已经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边已有春风的信息。寄去的家书不知寄到哪里?请归去的大雁把信带到洛阳吧。
读了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我体会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留恋,对家人的思念,诗的前两句写了异乡美丽的风景,最后一句则写出了王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像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游客行于碧绿苍翠的青山前,乘着小舟行于美丽的绿水之中。山染绿了水,水倒映着山,还有几只小舟,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水面平静又宽广,春风轻轻吹动,吹的小舟鼓起风帆,向着前方轻快又平稳地行驶着。刚从水面上升起的太阳划破了黑暗的残夜升到天空上时,春天也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春。
可是这时,又有谁来陪孤身一人,思念家乡的王湾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呢?他只好拜托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写满孤独、忧伤、与思念的家书到洛阳。
异地的景色再令人陶醉,也没有家乡一草一木熟悉的味道;再美的景色,只有孤身一人欣赏,这乐趣中,也会有着无限缺憾。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本文来自作者[塔志煜]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64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塔志煜”
本文概览: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并非...
文章不错《《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胸襟?》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