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一部小说的结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参考资料:
从中西方文化起源方面来看,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分别是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文明,为近代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而最后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而中国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主要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还有来源于其他的文明比如长江文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等等,这些文明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最终产生了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又在后面的几千年里与北方游牧文明不断地摩擦与融合,而游牧文明最终也会被安定的中华文明所吸纳和同化。虽然中西方文明发源不同,但是在发展过程都是靠着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变革,不断地改善才变成今天的中西方文化。
从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来看,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和直接得多,西方文化的内容变化是从哲学到神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最后还是成为了中国政府管理民众的一个工具。
中西方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趋向差异很有趣。西方文化发展的感性趋向,造就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外在领域—娱乐业和竞赛也的不断发达;西方文化发展的理性趋向,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内在领域—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文化中的感性和理性两极都不像西方那样发达,缺少感性冲动和理性追索,因而会造成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缺少感性冲动的文化,就很难有文化理性的突破与发展。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的观念。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只注重过去的实践经验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思维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各种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想象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本文来自作者[碧淞]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662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碧淞”
本文概览: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1、...
文章不错《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