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您好

中国古代就国家制度而言经历三次变革,周朝的封建,秦灭六国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实行的是共和制。就像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共和制。周时是实行的分封制,是分封诸侯,诸侯们供周为天子。当时太子是没有什么实权和领土的。相反诸侯有很多领地和军队,到后来周王室衰败,诸侯不去朝拜。只顾自己扩张地盘。到了秦昭王还把周给灭了。到了始皇灭六国一统。便进入了帝国时代。

在帝国时代在行政区域上是郡县制。汉朝初年因为政局不稳所以封了很多同姓和异姓王。到了汉景帝吴楚七国之乱后。便夺走了诸侯王的权利。只享有赋税了。在汉初的时候郡县制行政制度还是很有效率的。他的层次少。而且郡守和九卿的石级是一样的都是两千石。这样地方官员只要努力行政便可能进入九卿的行列。所以当时的官员热情很高。办事效率高呀。到了后来中央就喜欢往地方上派刺史了。然后又改用州牧。中央干预地方行政逐渐开始。到了唐朝还派什么观察使、节度使。清朝就派什么巡抚,总督。这些官员开始还是非常任的中央官员,到了后来居然成了常任的。就更直接干预地方行政。那时巴结中央官员的不知道有多少,还说什么亲民呀。

现在说帝国制度的中央政府,中央也好不到哪里去,开始汉初还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皇帝不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因此这个制度还比较合理,到后来问题就来了。汉武帝他坏了规矩,他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自己想有些作为。所以他这一朝丞相多为摆设。要知道皇帝自己处理事务是无法问责的呀。不比丞相是要担责任的。皇帝顶多搞个罪己诏。实际上也没任何处分也是不负责。到了隋唐两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这也比较好的制度。中书省管出令,门下省管复核,尚书省管执行。分工还比较明确。这些权利其实也是属于相权的。到了宋朝就更加强中央集权也就是皇权。丞相多为摆设了。明朝更厉害干脆废了丞相,皇帝自己管理六部。虽然还有个什么内阁但也顶多是皇帝的“顾问处”罢了。皇帝把所有大权集于一身了。

再说官员选拔。主要是察举,推荐,科举。在汉武帝时还办了太学。太学毕业生分为两科。甲科和乙科。甲科直接为郎官可留中央,乙科则派往地方。然后试用一段时间在留用。应该也算是比较合理。但当时国家就一个太学呀。读不起的书的人还是多数,因为当时也不是人人都能读书的。

要说还是隋唐时期的科举为最好,因为他能 为国家最大限度的选拔人才。考试也是分科考试,而且礼部考了进士并不立即授官,而是吏部在考一次才授官。这里礼部主要是考才学,吏部主要考干练。这也比较好。不像宋朝进士及第就授官。要知道会读书的不一定会办事。到了明朝就用了八股文考试不再分科,而且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清不得了。大大小小考试不少,什么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考考,不知有多少考生一辈子就这样考完了。真是可悲

所以帝国制度越到后期它的弊端越明显,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帝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家天下。他所有的百姓和官吏都是被统治的。皇帝是统治者自己当然也不可能不自己掌权,把权利让出。所以他们便会慢慢侵夺相权和其他一切权利。所以说在帝国时代“虚君实相”是不可能的。不过帝国时代也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后世继续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和条件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大同社会。“大同”的说法出自于《礼记·礼运》。原文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的几个标志:(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即“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即“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本文来自作者[占云飞]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6625.html

(20)
占云飞的头像占云飞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占云飞的头像
    占云飞 2025年09月28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占云飞”

  • 占云飞
    占云飞 2025年09月28日

    本文概览:您好中国古代就国家制度而言经历三次变革,周朝的封建,秦灭六国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实行的是共和制。就像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共和制。周时是实行的分封制,是分封诸侯,诸侯们供...

  • 占云飞
    用户092806 2025年09月28日

    文章不错《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