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作者是李毓秀。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辽宁铁岭,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李家营村,青年时,因特殊使命离开老家去了山西(即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教书、育人、治学、报国,直至去世也未回过山东老家。
生平简介
史料记载: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
李毓秀一边教书,一边开始写“童蒙养正李氏家训”,并将抄写的书免费赠给前来学习的学生。一天,他接到京城孝庄皇后发来的懿旨,才知道二哥走的时候告诉他要随时做好为朝廷效命的嘱托是实有所指。懿旨内容仅能他一人知道,不能向任何家人透漏。他只好告别父母,带着妻子和两个很小的儿子去山西赴命。
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易经的智慧》13蒙以养正全文
“童蒙养正”指的是用圣贤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幼儿四岁后,慢慢地学会了应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学习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此时应该把“童蒙养正”教育提上日程。“养正”是指培养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习惯。
“少年养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
“成人养性”指的是积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展开真实的生命旅程。成年以后,孩子进入社会,开始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而立业成家。此时应尽力以求自立,在与人交往、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成为成熟的个体人,能够在为人处事中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
“老人养德”人以德服老,在人上了年纪之后,要更加讲诚信,不能倚老卖老。
扩展资料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品德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品德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
百度百科-道德
《蒙》以养正:何言“通达”,又言“圣功”?
原文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译文《彖辞》说:高山下有险阻,遇险止步、彷徨不前,正像蒙稚的情状。“蒙稚,亨通”,说明可以顺沿亨通之道施行启蒙,并把握适中的时机。“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蒙有求于我”,这样双方的志趣就能相投。“初次祈问施以教诲”,说明蒙师有阳刚气质,行为适中;“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因为渎乱了蒙稚启迪的正常程序。蒙稚的时候应当培育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蒙童对学习没有自觉要求,尽管做到我求童蒙,也是无济于事。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强调启蒙重要的是童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启蒙教育应该做的是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使孩子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中,做到童蒙求我,这比什么都重要。
狄更斯《双城记》里有一段经典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多么地希望我的孩子多一点主动,多一点从容,多一点自在,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拥有真实的生命,自由的心灵,丰富的情感。
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需要知识;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需要水平。
柏拉图一生不婚,也无子嗣,但是他谈到幼儿教育时,他说:“当一个孩子开始听得懂别人对他说的话时,护士、母亲、看顾的奴仆,以及父亲本人,都要争相努力使这个孩子变得很好。他们所教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告诉他分辨对与错,美与丑,敬与不敬,该做的与不许做的。有的时候,他会乐意听从他们的劝导。若是不听从,就像对待长得扭曲变形的树苗,他们会设法以威胁与打骂来矫正他。”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诲,往后这个孩子的一生即使不陷入桎梏(脚镣手铐,锒铛入狱),恐怕也很难走上正路。难怪柏拉图会说:要戕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换言之,启蒙必有某些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正道,成就圣人的功业。
原文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 《象辞》说:上卦为艮,象征山;下卦为坎,象征泉。山下有泉,泉水喷涌而出,这是蒙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一往无前的山泉,从而以果敢坚毅的行动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下坎水、上艮山,有山下岀泉之象,源泉混混,以其有本,泉流岀山则汇聚成河,象征启蒙成长之意。君子者观察蒙卦山下岀泉,行之有渐,必使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之象,悟知行事当刚毅果决,百折不回,并进而育德不懈,以养正致圣。以上的比喻隐含了另一层意思:人的成长必须“养正”,这是前提条件;因而要求人们以果敢的行动,从小培养优良品德,保证人的成长不走弯路。蒙卦 的互卦是地雷复卦 ,下卦震为果决为行动,上卦坤为厚德载物,互卦的意思恰是果行育德。
《易经》以泉水喻人,后代的学者、诗人纷纷引用发挥。杜甫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林洪诗:“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这些都是《易经》原意的升华与发挥,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要避免“出山泉水浊”的结局,贵在教育,最要紧的是从蒙童开始进行“修身”、“养正”训练。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强调诚信在启蒙中的重要作用,启蒙教育是由平常点滴积累开始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在吴国卧薪尝胆,终于得以重新回国,建立大业。他在吴国时,学什么?学夫差的*乱无度,残忍暴虐?还是冷眼视之,在心里思量: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必定要以此为鉴,绝不能如此人,有一天使国家履灭。而吴王夫差呢?就是一满眼狂妄之人,自以为自国强大,自已更是“贤君明主”根本无需无必向别人看齐。如果他只要谦虚那么一点,看到勾践那么能忍的胸怀,学习那么一丁点,历史的篇章或许就会改写了。所以,只要你愿意,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
什么是教育?“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养子使作善也”,叫“育”。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核心观点。如果从师德的角度来考察教育,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有自己的职业原则,或者说要有德,即教育要通过“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善”的传达,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不敢忘却。
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聪明的老师善教导
培养后来人纯正的品行,即“蒙以养正”,是一项神圣的功业,也是本人事业和抱负得以实现的前提保证。但育人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遇到“不听话”的学生,这些技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清军中出现一位足智多谋的勇将年羹売。他之所以能成大器,是与他小时候老师的正确教导分不开的。
年羹尧是汉军旗人出身,其父年遐龄在康熙朝曾任尚书。年羹売自小顽皮,生得浓眉大眼,臂力过人,虽然不好读书,但书到面前,一览便知。为教儿子读书,其父曾请过三个老师,有举人进士,也有翰林鼎甲,到得他家,不是被年羹尧骂走,就是被年羹売打跑。
无奈中年遐龄以重金悬榜招聘老师。一天,有一古稀之老者登门应聘。年遐龄怕老者不能胜任,将儿子不肖、目无先生的情况实言相告。老者说:“令郎骄横,逐赶老师,我早有风闻,但我自有办法教好他。”年遐龄见老者十分诚恳,就择定一个吉日,令年羹尧拜师。
礼也行了,师也拜了,但年羹尧依然故我,照样不好好学习,只顾自己玩耍。老师见年羹尧不学,也不搭话,而是关起门来,大门不出,在屋内自拉胡琴,抑扬顿挫地唱将起来,唱得十分动听。年羹尧闻声破门而入,向老师行个礼,说:“请老师教我弹唱!”老师说:“你学这个做什么,还不快出去玩。”年羹尧执意要学,老师就开始教他。
教上没几天,年羹尧失去兴趣,又去自己玩耍,不肯再学下去了。老师这次不仅闭门,连窗户也不打开。年羹尧感到奇怪,偷偷从门缝里观看,见老师正在练习拳脚,东躲西闪,有时似大鹏展翅,有时像鹞子翻身,看得人眼花缭乱。年羹尧高兴极了,用力推门而进,向老师说:“习拳弄棒,我最喜欢。”老师说:“听说你力大无穷,请与众仆一斗,如何?”年羹尧一听有如此好事,忙不迭地答应了。
很快,年羹尧在家中召来16个健壮有力的家仆,对老师说:“请看我的臂力。”一边说,一边把棍横举,让16个仆人持以棍相压。仆人们使尽平生之力,都不能使年羹尧手屈。正当仆人齐声用力呼喊时,只见年羹尧猛跨一步,用力将棍往前一送,16个仆人便仰天倒下。
老师见此,夸奖说:“果然好臂力,不过,你敢和我搏击吗?”年羹尧说-“这有什么不敢的。如果我胜了,可不要说我又赶走一个老师。”老师答道:“这个你就放心吧!”
此番话说罢,两个人就摆开架式,搏击起来。
年羹尧身手敏捷,一拳一脚,迅急向老师踢打过去,老师也不着忙,在拳、腿要到未到之时,一个飞跃,腾身空中,用手将年羹尧的小小发辫提在手中,任凭年羹尧跳上跳下,拳脚齐来,只是踢打不着老师。年羹尧虽有些小小武功,没把常人看在眼中,但自知今曰遇上高手,忙高声喊叫:“好先生,你可饶了学生。”
老师住了手,稳站在他面前。年羹尧赶紧上前说:“请您教我这一招!”老师说:“学此何用,你还是出去玩吧!”年羹尧跪地不起,一再请求。老师见他此时才算开窍,便说道:“快起来吧,我教你!”
两人坐下后,老师从床旁取出一卷兵书,交给年羹尧,说道:“你真的想学,就学这个万人敌。”年羹尧说:“我想搏击,读此书有何用?”老师说:“读了它,就可以万人敌!”年羹尧又道:“你骗人,这一卷书,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踢到数丈之外,哪来的万人敌!”老师说:“我说你不能读,还是去玩吧。”年羹尧见老师不高兴,觉得老师说得也有道理,便回答道:“我读此书。
从此,年羹尧任性的脾气开始改变,老师每日严格督学,他说一句,年羹尧便学一句,院内书声琅琅。除兵书外,老师每日还利用剩余时间,教授年羹尧圣贤书和一些武林绝技。年羹尧既有怪脾性,一旦明白,又极有耐性,能刻苦,三年中,几乎脱掉几层皮,终成一员有万夫不挡之勇的骁将。
年羹尧先任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在前往青海讨伐罗卜藏丹津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了青海,后被加封为一等公,青史留名。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盲目灌输,也不能打击排斥,而应该讲究方法,因材施教,实行启发诱导的方法,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让求学者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童蒙一旦自觉,则可塑性很强,可收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蒙》以养正:何言“通达”,又言“圣功”?
《蒙》以养正:何言“通达”,又言“圣功”?
《论语·八佾篇》中有记载这样一则。子夏问孔子:“《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就是先有素色底子,然后再画画”。
子夏进一步问道:“礼也在之后吗?”
孔子对这个问题非常满意,开心地说:“启发我的正是子夏啊!今后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视。
子夏从老师对一个诗句疑问的解答,进一步独立思考,引申出礼乐在仁义之后的见解,得到了孔子“共论《诗 经》”的高度肯定。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曾告诫弟子:“书要你自去读,道理要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强调学生应该自求、自省、自得。
万物克服了《屯》卦之始生阶段的艰难,进入了一个初生蒙昧的阶段,于是出现了易经的第四卦《蒙》。
蒙卦的卦象是“山水蒙”。山在上而水在下,犹如山下流出的清泉,像初生期的幼稚阶段。
毛泽东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她的卦辞也有三层意义:“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卦先言通达;再说蒙昧之时,山下有险,适宜培养正道;而且要真诚恭敬的去求学,去培养道德,童蒙养正。
蒙昧状态,为何要说“蒙亨”通达?
《易经·彖传·蒙卦》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成现代文,《彖辞》的意思是:高山下有险阻,遇险止步、彷徨不前,正像蒙稚的状况。
“蒙稚,亨通”,说明可顺沿亨通之道施行启蒙,并把握适中的时机。
“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蒙有求于我”,这样双方的志趣就能相投。
“初次祈问施以教诲”,说明蒙师有阳刚气质,行为适中;“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因为渎乱了蒙稚启迪的正常程序。
蒙稚的时候应当培育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多读几遍,会慢慢明白,“蒙亨”中的“通达”,是要蒙昧无邪的儿童,受人教导启蒙,培养自己的好坏美丑、善恶情仇等观念,逐步地有道德意识概念,改变蒙昧和愚昧,设法以求“通达”。
《蒙》卦初六爻指出,“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意思是蒙昧儿童需要启发、管教,目的是希望他们摆脱要桎梏(刑罚),使他们能够谨守做人的规范与处世的道理,避免将来违法违乱纪,同时还要启发他们的“良知”,让他们自觉地行善避恶,享受 人生福祉,回报社会。
求婚、问子、看孕、占财,卜得蒙卦九二,是个吉利的卦爻,她是蒙卦的“主角”。九二刚中又与六五阴阳互通,心意相应。因此,爻辞说,“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包容初六的蒙昧,吉利,娶妻吉祥,儿子刚柔并济,能够持家)。
《蒙》卦的六三,是一个有趣的卦象。
六三爻说:“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有利。”
什么是“见金夫,不有躬”?这有点像我们提到当今提到的“拜金女”,见到有钱人容易变心而“失身”。
六三乘刚九二主爻,难以身安,又处以六三、六四、六五互坤之中,本来与上九正应,向上追寻上九是正当的。六三却偏偏“舍远求近”,要离开互坤卦,去找九二。坤为自身,为腹,为怀孕,离开互坤,于是“失身”。
所以,六三爻辞说,不要娶这样的女子,见到有钱的男子就会失身,娶她没有好处。现实中,如果占男子婚姻,遇到这一卦,就要三思而行了。
水在山下,蒙昧之中,同时隐藏着不可测的危险。彖辞却为何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些言辞都是取自于卦象,而卦象又是取自于天地间自然现象,因此,这是顺乎自然的道理。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
果行育德”。《蒙卦》“二五志应”。九二以阳刚居在处在下位,六五尊位以阴顺居于上位,知道自己实力有限,却谦卑礼贤前辈。九二不去上求六五,而六五自动
下求九二,如历史上的太甲来求伊尹,成王来求周公,而伊尹周公虽不往求太甲成王,但必有刚明之志涵养于中,形之于外,足以为师,由是感应对方来求。
蒙以养正,君子观察蒙卦山下岀泉,行之有渐,必使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之象,由此领悟行事当刚毅果决行动,进而日进于德,以养正致圣。
研究儿童教育,不能不研究易经《蒙>卦;教育工作者,都应熟读并细品、感悟下《易经》中的《蒙》卦。
告之"安阳源易缘"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一点资讯、凤凰博报、搜狐公众平台、企鹅媒体平台、知乎、今日头条、UC订阅平台、新浪看点、百家号、、号外等公众媒体已先后同步开通。 订阅关注,喜乐多多!(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来自作者[之山]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750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之山”
本文概览:《弟子规》作者是李毓秀。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辽宁铁岭,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李家营村,青年时,因...
文章不错《《弟子规》作者是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