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会死亡吗

“灵魂”一词,不见于佛教经典;人死之后,若非罪大恶极当坠地狱者,都会现起“中阴身”(比如以恶心诽谤三宝,终生无有忏悔之心的人;下一世色身出现时,已经身在地狱,没有“中阴身”这个阶段)。“中阴身”最多能存在四十九天,必定会受生。外道所说“灵魂”,大多就是这个“中阴身”,所以“灵魂不灭”是妄想而已。

那么,无始劫以来一直在轮回的是什么?无始劫以来一直没有坏灭,性如金刚的是什么?这就是一切终生本具的“真心”。

真心具有“不生不灭”的体性,因为他从未出生,将来也不会出生;因此才会不灭。一切“能生”的,必然会断灭。

真心具有“非从缘起”的体性,因为一切万法皆是诸缘和合而生,若诸缘散坏则必然坏灭。真心不是“缘起法”,因而没有“缘起缘灭”的“生灭义”。

真心具有“不垢不净”的体性,因为真心能含藏无始劫以来一切业种,名为“不净”;又因真心本身永无被污染的可能,名为“不垢”;我们知道,“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说“因果不虚”,但是,业因为什么会千百劫不亡呢?这就必须有一个永无断灭的心体含藏这些业因;若是妄心(生灭心)囊含业种,那么,妄心断灭的时候,业种也将消失,则每一世意识觉知心断灭之后,往昔一切业种也将消失;那么,因果报应就不会显现在未来世。因此,唯有这个“不生不灭”“本性清净”的真心,才能含藏业种,因果报应才能得以建立。

真心具有“不触六尘”的体性,因为他永无见闻觉知,永不“自知有我”,永远不攀援执着,永无所住,永不作“抉择”(不做主);因此无贪嗔痴,无喜乐厌离等念头。因此,他“忠实”地持有无始劫以来善不善业种,不做“拣择”,若真心有“拣择性”,那么就没有六道终生;唯有天道一道而已,何以故?若如是,真心必将抛弃不善业以不受恶果;只留下善业以享受善报。

真心可以证知;禅宗的“开悟明心”即是。真悟者即为大乘实义菩萨,真正法器般若智慧。二乘圣人不能测度其境界。

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以这个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为“我”,这是“我见”未断的表现;若还以为这个“见闻觉知心”能去到下一世,能“永不断灭”,则名为“常见外道”:以意识心为“常住不灭”故。因此,外道总会将这个能抉择,能做主,能思维的心认为“常住不灭”,名之为“灵魂”“神”“上帝”等等。

寿终之时;色身之四大散坏;此一世的“眼耳鼻舌身意识”(六识心)也同时断灭;而且如木材烧成灰烬,永无可能恢复到木材的状态。无论往生于哪一道,重新现起之色身已经是“下一世的色身”。凡夫以“意识心我”为自我;然而,下一世的“我”,和前世的我完全是“另一个我”了,差别往往很大,比你在街上见到的任何一个人还更不像你。可能是大富豪,总统,土著人,还可能是一条蛇......

南无阿弥陀佛

在很多宗教中,或部分有灵论者经常会提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那就是“灵魂不灭”。

究竟这样的说法正确吗?灵魂就是生命的根本吗?

这样的说法,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这话怎么说呢?真理只有一个,怎么可以又对又不对,互相矛盾呢?

其实这是“登堂”与“入室”的阶段问题。

世人之中能透彻了悟佛法或精研高等灵学的人毕竟不多, 绝大多数人对生命的真义,死后世界的种种多半是半信半疑, 更有部分人迷信物质,坚决认为人死后就化为乌有,根本就没有“灵魂”。

而且在习惯于“二分法”不是有就是无的逻辑上,宗教或“有灵论者”不得不勉强用“灵魂不灭”这个词来驳斥或对抗唯物论,因为这时争执的焦点是“灵魂的有无”,对于完全不相信或半信半疑的大多数人,连“灵魂”这两个字都不愿接受或不能理解之际,这时只能将“灵魂”当成一个泛称,暂时借用来称呼死后的生命或生命的根本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灵魂不灭”,那么此一说法可以被当作是正确的。因为这还在入门之后“厅堂”的阶段。因此也不惜列举了许多真实的个案,来证明“灵魂不灭”或“灵界实在”或将涅磐境界的佛说成“超高级灵体”,但是这真的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勉强的权宜之计,将“灵魂不灭”或“灵体”当成泛称,暂时借用。正如同出门碰下大雨没有带伞也没有穿雨衣,暂时用张报纸遮一下,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最好是赶紧躲进楼下,屋子里,或撑把伞,穿件雨衣出门。而且报纸也不是根本之道,总不可能每次下雨出门,都一直拿报纸来遮啊。

其实佛都是不谈也不主张“灵魂不灭”的,因为必也正名乎, 探究其根源,佛教认为“灵魂”也是不究竟的,并不是生命的根本,而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

既然“灵魂”只是暂时性的现象,有如海市蜃楼一般,所以佛教认为灵魂是没有永恒性,那么“灵魂不灭”的说法当然也不成立了。

不过这并不矛盾:

前面说了,其实这只是个名词上的问题, 因为佛教认为的生命本体叫做“识”;

小乘说“六识”,以第六识别当作连贯生命直流的主体。

大乘说“八识”却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直流的本体, 这“八识”分别为:

一、 眼识——眼根缘色尘

二、 耳识——耳根缘声尘

三、 鼻识——鼻根缘香尘

四、 舌识——舌根缘味尘

五、 身识——身根缘触尘

六、 意识——意根缘法尘

七、 末那识——前六识所依之根

八、 阿赖耶识——藏识

这八识的作用个,简单来说,以“阳世”为例;我们人活在世上,完全依赖前面五种识,就是眼睛视觉所看见的,耳朵听觉所听见的,鼻子嗅觉所闻到的,舌头味觉所尝到的,身体触觉所感受到的冷、热、麻、痒、痛等,来感知阳世物质界的一切,并且 经过第六识的辨别之后,将觉得对我们有意义的才交给第七识“末那识”这位仓库总管,收藏进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去。

什么是有意义或“意识到……”呢,譬如以听觉为例:一对热恋中的男女走在东街百货公司边的人行道中,尽管周遭人声、车声、叫卖声吵得震天响,他们明明听到了,但他们却几乎充耳不闻, 反而是对方一丁点轻声细语却能听得一字不漏, 因为这时双方第六识的“意识”只专心接收对方的言语,认为这才是有意义的, 而其他声音再大,虽然明明也听到了,但对他们两人当时的“意识”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第六识“意识”的作用是讲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碰到的反应一一过滤之后就搬进第七识“末那识”,糟糕的是这“末那识”并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于是他将前五识收集的外界资讯,经第六识筛选过的完全信以为真,认定那是真是的,然后收进到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去,并且认定“阿赖耶识”就是它真的主人,这被藏进去的就是“业因”,这所有的资讯将会造成我们心中大小不一的激荡反应, 然后这种反应又会引发我们行为的动机并命令我们去做某件事,这就是“业果”。

比如,当我们正好肚子很饿的时候,在一家熟悉的面包店门中经过,眼睛看看到油亮金黄刚出炉的热面包,鼻子闻到了奶油和麦香,而将这个资讯,传给了第六“意识”。“意识”立即反应:一面从“阿赖耶识”中调出以往诸多有关食物的资料来对比,发现这些面包是可以吃而且很可口又可以填饱肚子的。但在经验中,这家店所制作的红豆面包最合我们的口味、这同时,我从口袋掏钱去买来吃,在吃的同时,舌头把味觉,牙齿把咬下去又热又软的触觉,鼻子把奶油及红豆的香味全传去给“意识“,意识这时不但要决定要吃几个,吃多快, 还要去比对”阿赖耶识“中的原始资料,最后才能断定: ”嗯!真好吃!跟以前的味道一模一样,正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味道!“

但是万一这家店前一天才换了做面包的师傅,这时透过舌头、牙齿、鼻子等传回去的资讯有异,“意识“讲”阿赖耶识“中的原始资料一比对,可能就会立即反应:”味道不对了!,面包硬了点,豆馅太甜了!“

再比如,一位失业很久、三餐不继的男子,深夜在银行外面提款机那儿看见位**刚把几万大钞装进皮包中去,再一“看“正是月黑风高,四下无人之际,这时”意识“立即会把咨讯传给”末那识“又藏进”阿赖耶识“, 并且从“阿赖耶识”搬出种种的资料,再经过意识的重组及思考:

一、肚子很饿,没钱吃饭,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下一餐不知怎么办?以后又该怎么办?

二、非常需要钱。

三、那**的皮包中有一堆钱。为什么她有我没有?

四、用偷的方式没技术,那**只是单身一人,用暴力去抢,应该很容易得手。

五、这是不道德的,也是犯法的,万一被警察抓到怎么办,会不会被判死刑?

六、现在夜深人静,附近没有其他人,再不下手没有机会了。

七、抢完之后该往哪里跑才不容易被抓到?

于是其结果可能有两种:

一、 基于道德感,害怕被抓去判刑与“强夺而获得”之间的挣扎冲突,最后终于放弃了。

二、 被“饥寒起盗心”的强大欲念所蒙蔽,终于下决心;悄悄接近那**,抢了皮包就拔腿飞奔,逃之夭夭。

当然,这时是前五识不停地在输入资讯(前五识不会判别是非善恶,只是忠实地把资讯全数传给第六识的“意识”),由“意识”去决定是有忠实的把咨讯全数传给第六职的“意识”,由“意识”去决定哪些资讯是有意义,哪些是没有意义的,最后由“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共同的运作下,决定“下手抢劫“。

当然在动作上,前五识也不是没有作用的, 在接下来“下手抢劫”的命令之后,眼睛的视觉一面要“看准”皮包的位置,还要注意周围的“风吹草动”,是否会突然出现警察或路人?耳朵也要“听”附近有没有警车的声音或走近的脚步声。脚的触觉会告诉抢劫者:脚步会不会太用力,造成声音而使被害的**有所警觉?手的“触觉”在动手的一刹那,也会传来“抓到皮包了!”“抓紧了!”、“拉扯”等等的讯息。当然这些由五识传来的咨询是整体的“协同动作”,不是各自独立不相关的。

于是,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业因”是如何进入,又如何被下令传出来而造成“业果”的。

当然,这名歹徒可能在得手之后而逍遥法外,也可能很快就被警察抓到了,但这不是此处要探讨的重点,在此我们要探讨的只是“八识”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这“八识”其实都只是暂时性的假相,连“阿赖耶识”也不是生命或新的本体(实相), 如果我们将之代换成对等的名词“灵魂”时,那么在佛教的观点上,这个灵魂也是不究竟的, 更不可能永久不灭了,因为佛教否定第八识,也等于否定了“灵魂”,认为只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

但是,由此可能有很多人会以为如果根本否定了“灵魂不灭”,甚至否定了“灵魂”,那岂不是正好跟唯物论所和主张的“人死之后一切化为乌有,灵魂是不存在的”一样了?

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完全相同;在佛教的观点中, “八识”之外并非完全没有了, 还有一个“阿摩罗识”,“无垢识”或“第九识“,这个“阿摩罗识”才是”真如“、”真心”是心与生命的根本实相。

“真如“的意思就是真实如此、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就是”无为法“,是所有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佛性“。

但是,“真如”如果不守自性,一念无明,就会造成万种“妄法虚相”,所以又有“不变真如”和“随缘真如”之分。

“不变真如”指的是动念后被一切“妄法虚相”包裹的生命实相。所以从佛教主张“众生皆有佛性”来看佛的意思是觉者,能觉悟而抛开外在的一切“妄法虚相”,追求到最终生命实相“不变真如”的就是“佛”。而执迷于缘起缘灭所生成的一切“妄法虚相”而认假为真的就是“众生”。

在此已进入了“入室”的阶段。

因此,如果我们从“名词”上着眼,以一般的认知, 提到“灵魂”这一名词,表示所指的是“不变真如”, 生命实相的本身或者是包裹了一切妄法虚相的“承缘真如”,其中仍有“不变真如”,那么,“灵魂不灭”的主张说法是正确的。

比如,“蛋”指的是蛋壳和蛋黄蛋白的内容物。如果有人说“我想吃蛋”或“我早上吃了一个蛋”,那么任何人都一定知道他指的是“吃蛋壳里的蛋黄和蛋白”,而绝不可能是连蛋壳一起吃下去,因为蛋壳是要被抛弃不吃的部分。

那么有壳,也有蛋黄蛋白的我们称之为“蛋”。

去掉壳、打在碗里盛的蛋黄蛋白或已经去掉壳煮熟煎熟的,我们仍然称之为蛋。

因此,“灵魂”也一样,被“妄法虚相”相当于壳包裹的“ 不变真如“相当于蛋黄蛋白,我们可统称为”灵魂“。

我们也可把“不变真如“相当于去壳之后的蛋黄蛋白也称之为”灵魂“。

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大家习惯于那种“统称“,其实我们应该很明确地知道一般社会大众在提到”灵魂“这个名词时的真正含义,事实上已包含了”不变真如“(生命实相)在内,所以一般人所说的“灵魂不灭”,严格来说也并没有错。

但是,有许多佛教界人士,特别是不少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由于深知佛法精深的个中三味,所以把“灵魂”这个名词专指那个“妄法虚相”或“八识“(蛋壳),认为那是不究竟的,是最终总要抛弃的。 他们只承认”不变真如“才是不生不灭的,才是根本究竟的生命实相。 所以他们才会否定“灵魂不灭“,但是他们当然也没错。

当然,在与一般的见解相较之下,其实完全只是“名词“及”定义“上的问题,所以如果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一般人”灵魂不灭“的见解,比较周沿而包容的,应该只是认为名词定义上的易于混淆,而不是执着于名词上的差异而坚决地予以否定,否则只怕是弊多于利。

在探究到高等灵学的西方“神智学派“与东方佛的观点也大同小异,认为”灵魂“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壳,最终根本的只是”生命的实相“,他们认为无论物质界阳世的肉体,灵界层面的”灵体“,仍含着少量灵界的物质,都是暂时性的,在进入”觉悟层面“时都会被抛弃的。

有些佛教界的大师否定“灵魂不灭“或嘲笑世俗”三魂七魄“的说法,其实这并没什么可笑的。

在“三魂七魄“的说法中,其实和佛教的说法除了名词上的不同,本义上却是对等的”三魂“中的”无神“或(主魂)指的正是”不变真如“,”识魂“或(”觉魂”)指的正是”八识“。

所以,认为“灵魂不灭”的说法也没有错全要看在何种定义下来谈,也要看跟什么样的人来谈。“灵魂会灭”最好针对“入室”者关起门来谈。而大多数时候,面对绝大多数社会大众时,最好还是主张“灵魂不灭”较好。

但是,千万要注意“灵魂会灭”绝不等于唯物论的“没有灵魂“!

内容整理自《灵魂导游》

本文来自作者[周园园]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7633.html

(11)
周园园的头像周园园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周园园的头像
    周园园 2025年10月03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周园园”

  • 周园园
    周园园 2025年10月03日

    本文概览:“灵魂”一词,不见于佛教经典;人死之后,若非罪大恶极当坠地狱者,都会现起“中阴身”(比如以恶心诽谤三宝,终生无有忏悔之心的人;下一世色身出现时,已经身在地狱,没有“中阴身”这个...

  • 周园园
    用户100306 2025年10月03日

    文章不错《灵魂会死亡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