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

一、长度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 方法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初二 物理 学习方法

1.重视常规学习

(1)研读课本。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2.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

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物理复习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看.二回.三精做.四展开的 复习方法 值得同学们借鉴。

“一看”就是指一定要有计划.系统地认真看课本和课堂 笔记本 ,经过通看.整理.记忆达到把初中各章节的内容及常规解题方法有机地串联起来并印在脑中。这样就可以做到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拿出相关的知识.公式和解题方法。

“二回”就是指对以往做过的好题目,要再回过头来做一做,经过再思考.再规范做.再总结,达到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基本题不失分,拿到新面孔题目至少会一步一步分析下去。

“三精做”就是指对于习题可以因人而宜地选做.精做。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可以着重做一些基本题和中等难题,一些较难的题目可适当放一放,等老师讲解后再认真补做;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学习一些难题的解题思路。至于那些花了较多时间仍解不出难题,建议同学们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让老师分析吧。

“四展开”就是指对于所学物理中较难的概念或较难的某一种类型的计算题,可以将身边若干份试卷中或平时做过的习题中反映同一较难概念或同一类型的较难题目放在一起对比着研究研究。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 中考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很多同学在复习八年级物理时,因为之前没有做好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整体效率不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重要知识点梳理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浮力

 一、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号: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G-F

 4.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2、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结果表明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二、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讨论

 1.区分:浸没、浸入、浸在、没入;

 2.。------液体的密度

 ——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3.——决定式

 表明浮力大小只和、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上浮:F浮>G悬浮:F浮=G

 下沉:F浮

 2.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间的关系

 研究条件: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重力和浮力。

 浮力:=g;重力:G=g

 3.浮沉条件的讨论

 (1)上浮和下沉是不平衡态;

 悬浮和漂浮是平衡(静止)态

 (2)上浮、下沉和悬浮:=V;

 (3)空心物体运用浮沉条件时可以用物体的平均密度与液体密度比较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

 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拓展阅读:初二物理学习方法

 理解记忆物理知识

 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基础知识学牢,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书上的知识点,也可以掌握一些方法技巧背诵,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记忆,或者利用顺口溜及实验原理进行背诵。

 听课前要先预习

 课堂的时间又十分宝贵,学生应该尽量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听讲。建议初二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提前预习一下,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好,上课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不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而且更更容易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

 课后及时复习训练

 初二学生在课后的时间要及时讲所学的内容复习整理一下,将重点知识和需要熟练掌握的地方重新梳理一下。另外还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行训练,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课程期间,可以做一些基础的练习题,基础练习题能够掌握好,再逐渐加大题型的难度。

本文来自作者[悦琳花]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7784.html

(8)
悦琳花的头像悦琳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悦琳花的头像
    悦琳花 2025年10月03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悦琳花”

  • 悦琳花
    悦琳花 2025年10月03日

    本文概览: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

  • 悦琳花
    用户100310 2025年10月03日

    文章不错《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