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会认生字,能读熟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B、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与太阳相关的更多知识,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特点和文中应用的一些说明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学情分析:学生天天都在感受着阳光的照射,对太阳的形状、东升西落等有一些了解,但并没有完全认识它。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太阳的更多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发兴趣、导入课题。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太阳有关知识。师朗读课后资料,让学生再次了解太阳。说说你还想了解太阳的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太阳》这一课。板书:太阳点评: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探讨课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初读课文、认记生字。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2、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3、自主认记字、词。点评: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阅读1-3自然段思考每一段主要讲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找学生汇报。板书:远、 大、 热文中是怎样描写太阳的远、大、热,在文章中划出来。教师出示这些句子,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并思考试着说出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盘子那么大。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一个大火球。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他,也会变成气,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小组相互说说、讨论。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出示:特点 数字 远 一亿五千万公里 大 抵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热 表面六千度、中心三千倍 师:从表上我们可知道文中太阳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生1:列数字。师:你真棒!像这种说明方法就是列数字,以上哪几句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生1:(1)、(3)、(6)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点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年级#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作者运用了引用传说、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另外,还重点讲述了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初读课文,觉得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晰,内容也非常简单:太阳的相关知识及它与人类的关系。再读课文,我觉得此篇课文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内容的教学上,更不能在这两部分的内容上平均使用教学时间,其实,特点与关系之间既有主次之分,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思考。
第一、教学并不能将两块内容完全割裂开,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对于说明方法的教学不能由教师来灌输,而应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通过这些说明方法体会课文采用这些方法描写太阳特点的好处,从而将积累语言,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太阳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进行重点教学,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读文后,设计语言训练“没有太阳,就没有()。”帮助学生梳理文中较为复杂的关系,而后借用媒体、借用文本材料、结合生活,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述太阳与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将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与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的能力,且对于说明方法在三年级时也有了接触,所以在体会说明方法时,学生能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去体会,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既理清了几个关系,体会到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教学完毕,反思回顾时突然想到,太阳不仅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用辨证的观点看,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那么,是否要在本课的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一点呢?这也是观察、思考事物的方法呀!但是,从教学目标、教学是来看似乎是不需要,我想,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拓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再说一说。嗨,教学无止境呀!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在我的三(1)班上了《太阳》这篇说明性的文章,按导学案的设计只是上了第一课时,可是感觉不是太好,原因主要是学生预习没有到位,课堂学习流于形式。表现之一,学生的导学案中预习检测、独学部分的内容没有在课前完成,影响了上课的进度。
表现之二,课前特别强调了互学环节中的“小展示”,要求小组长认真组织,每个成员都要参与,不论是提问、解答、或者读课文,一定要联系课文、导学案,把“小展示”落到实处。等互学完了之后,各小组都把成果或问题展示在自己的小黑板上了,可是教学目标中的“学习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中的“了解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个内容,在全班的学习成果或者问题当中没有任何体现。当我无奈何地问到这些时,同学们好象茫然不知所措,似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说明方法”,我只好要求学生中午回家继续查资料学习。
反思这节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由于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三究四学”的高效课堂模式,没有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二是最主要的原因,导学案的设计存在问题,具体到这节课,就是只在“目标”和“重点”中提到了“说明方法”,在互学环节中却没有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忽略了这个问题。三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巡视时应该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并提醒学生讨论学习,达到“亡羊补牢”的作用。总之,高效课堂对老师、学生都是新事物,特别是老师,课前一定要认真准备导学案,课堂巧妙引导,课后分析反思。如此方可能尽快掌握“三究四学”高效课堂的精髓,提高教学质量。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反思这堂课,我在教学时,能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同时我也注意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了解太阳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而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则是本课的难点。在讲授说明方法时,我从最简单的“列数字”入手,让学生找出描写太阳离地球具体有多远的句子,从里面找出数字“1.5亿公里,3500年和二十几年”来体会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遥远。但是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让学生明白太阳的'“远”。我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熟悉的事例如:日夜不停地走要走3500年,坐飞机要飞二十几年。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1。5亿公里是那么的遥远。”我又趁机指导学生读读出“远”来,学生很快领悟到重读数字就能体现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遥远。
掌握了太阳“远”这一特点后,“大”和“热”这两个特点的学习就相对简单了。但是“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学生还是不太理解,我感觉一节课渗透了这么多的说明方法的学习对初次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大了。做比较的方法可以由老师给学生讲一讲,或者捎带提一下,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以后再接触到这类说明方法时做详细指导,效果会更好的。
学习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内容时,我采用学生分组自学的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研读文本。这部分的学习我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未进行拓展。打算在后续的学习或课外的作业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联系、人类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课堂的最终立脚点应该是“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生成的。课堂更应该是有实效的。
本文来自作者[稳坐江山]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816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稳坐江山”
本文概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使一些抽象...
文章不错《《太阳》教学设计与评析-学习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