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样的说法,无论是现实还是长远,它都是有意义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河南林州,十万勤劳勇敢的开山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1515.82万立方米,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所在的河南省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有关人士提出了“引漳入林”工程即修建红旗渠,就是将巍巍太行山另一边的山西平顺县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
如今的红旗渠不仅有着奇险秀丽太行风光,同时也是红色教育的神圣殿堂,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体味当年岁月,在历史与现实的辉映中提升自我。
作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的红旗渠纪念馆,向游客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珍贵的历史、真实感人的故事、昔日修渠时的工具无不深深感染每一位参观者,让人感叹林县人民在极其困难的自然条件下修建这一伟大奇迹的英雄壮举,更鼓舞着各位参观者对未来美好的不懈追求。
红旗渠没水了是因为天气干旱,河流基本干涸,无足够的水可引。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集中的概括。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本文来自作者[悦琳琳儿]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bujiaoyu.com/xibu/676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悦琳琳儿”
本文概览:没有这样的说法,无论是现实还是长远,它都是有意义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河南林州,十万勤劳勇敢的开山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
文章不错《为什么说红旗渠是败笔?》内容很有帮助